今天是: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39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9-19 08:30 发布单位: 来源: 办公室

近年来,武汉市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攻关。以财政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实施武汉市科技重大专项。针对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与重大需求,探索“揭榜挂帅”等实施方式,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重大专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 、科技领军企业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幅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单个项目市科技研发资金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2000万元。二是实施武汉市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重点产业基地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三是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补贴。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外国专家项目,给予国家拨付资金最高50%、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支持。四是武汉科创供应链平台揭榜攻关项目补助。聚焦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由企业(发榜方)出题,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揭榜答题,开展技术攻关,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科创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授予相应平台称号,提供资源对接服务,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择优予以资金奖补。一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我市领军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给予资金支持。政策自2022年6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二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对我市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资金支持。政策自2022年6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三是武汉市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对企业其上年度营业收入不少于2亿元且研发经费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等条件被认定为“武汉市技术创新中心”后可享受相关政策和服务,通过绩效考核择优给予资金奖补。四是武汉市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备案。对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专门机构进行备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活动。研发中心备案后原则上每三年接受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优秀的按后补助方式给予奖励。五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具备一定规模体量的研发场所、拥有科技领军人才和一定规模的研发团队以及能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支持或承诺支持条件的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建设武汉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为武汉市新型研发机构后可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六是武汉市国际企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武汉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海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经认定的市级企业创新中心给予运行绩效补贴。七是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对企业获批的各类平台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资金支持。

三、做好人才“引育用”。服务企业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决策。深入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大力吸引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战略科技人才专项、产业领军人才专项等项目中,企业入选人才均超过50%,2025年将进一步优化提升武汉英才计划,一是更加聚焦企业主体和产业转型需要,探索设置卓越工程师专项,关注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更多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有贡献的人才入选武汉英才。二是深化人才举荐制度,将重点产业领域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纳入武汉英才计划举荐名录,赋予人才举荐权,鼓励举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才,举荐对象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直接入选武汉英才。探索实施“企校联聘”,支持企业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实现对产业发展的靶向支持。三是优化人才评定标准,针对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分类建立、科学设置人才认定标准。对于企业人才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同时,支持企业引进外国人才及团队,符合条件的认定为“武汉市引才引智基地”。通过支持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参与评奖交流,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外国高层次人才,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深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实施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及“产学研”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备案为“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特派员“产学研”专项。

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我市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协同发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目前,武汉已认定17个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这些街区和小镇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高地。同时,武汉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79家,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赛会展”激发创新活力。2024年,举办的国际光化学与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吸引了全球众多科研团队和企业参与。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东湖论坛、武汉量子论坛、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2024年举办的高水平活动,为武汉搭建了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围绕“965”产业发展,组织“武创荟”成果对接活动,促进了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首次举办的“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更是成果丰硕,10个项目在全国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科保贷”“科担贷”的持续推广,为众多科技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推动银行定制“科创成果转化贷”等产品,设立科技金融工作站57家。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在汉落地,入选科技部推荐企业名单数居全国城市前列。这些举措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特别是支持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其综合实力优势,超前布局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更大作用。鼓励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对产业链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掌控力,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