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407号提案的答复
一、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我市面向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学研用单位,首批成立了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连续三年给予2000万元/年的经费支持,并充分赋予实验室牵头单位“技术路线制定权、创新任务分解权、参与单位决定权、经费使用自主权”。首批10家实验室整合了共89家单位,包括重点企业65家,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24家,共组织实施底层、共性、关键、前沿“四类”技术项目85项,产出了全球首款SC频段手机直连卫星相控阵天线、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
二是支持校企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我市围绕“965”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鼓励由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组成创新联合体,实施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同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确保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能直接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已立项的34个重大专项中,有30个由校企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财政累计支持超5亿元,项目总经费超20亿元,攻克了PSPI材料制备工艺及工程化量产、核心领域高端数据库等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加大创新成效奖励力度。创新实施揭榜攻关项目,支持企业在“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上发布技术攻关需求,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揭榜答题,根据技术产业方向、成果形式、市场前景、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等,择优按照不超过核定后项目研发费用的20%,给予发榜方企业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补助。目前,已首批补贴6个揭榜攻关项目,拨付首期补助资金107.5万元。
二、促进人才流动培养
一是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推荐在汉优质企业入选专项试点企业,建立试点园区、试点高校、试点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为试点高校和试点企业提供工作指引,探索校企双选机制,建立导师库和入企实践课题库,完成各年度试点任务。加强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卓越工程师实践实训基地。
二是畅通高层次人才流动渠道。组织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统筹推进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服务基层人才专项,累计选派1000余名专业人才到基层一线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加强博士后平台规模建设,对新设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年内累计招收非在职非超龄博士后达到一定数量的,分别给予不低于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
三是举办系列人才品牌活动。举办自然杂志国际学术会议、半导体青年学术论坛、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论坛、国家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论坛、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EDA产业前沿技术论坛、网络安全产业高峰论坛、双碳高峰论坛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突出对在汉企业的人才培养,采取“以会代训”方式,推动在汉重点企业与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高校院所、头部企业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国际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三、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一是支持创新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孵化器促进创新创业,要求各级政府建设的孵化载体,原则上按不低于总面积的30%免费提供给创新创业师生使用,时长不低于一年,根据服务能力、政策力度和产出绩效,择优予以每家孵化载体最高6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技术合同登记,对考核合格的技术合同登记站,按照上年度合规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的0.02%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助,2024年共补助了21家技术合同登记站。
二是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在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光化学与光生物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武创源”国际光化学及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对9个获奖项目拨付奖励资金。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对26个获奖项目拨付奖励资金,并成功推荐3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立项,每个项目分别获国家经费支持500万元。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等重点单位联合举办“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43场,宣讲专利产品备案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将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打造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全价值链服务体系。制定《武汉市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专利快速预审,开展产业导航分析,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做优专利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建议,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院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一是加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鼓励院校和企业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申报我市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转化院校科技成果,开展产业化技术攻关,择优纳入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支持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依托国家、省重大项目和资源积聚优势,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申报省部级人才计划。支持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人才团队加快整合。三是加大创新生态优化力度。推进“双创”载体建设量质齐升,持续擦亮“武创源”“武创荟”赛事活动品牌,支持行业协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举办高端论坛、创投沙龙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