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479号提案的答复
一、关于持续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
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科研优势,聚焦解决武汉优势领域发展重大难题,牵头组建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整合武汉优势产业核心领域和关键赛道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用”为导向的“链式攻关”创新体系。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已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89家,聚集3300余名科技研发人员,实施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项目85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研发项目300项以上,获财政研发资金和社会投资超50亿元。涌现一批产业急需标志性成果。存储器实验室实现国产车规级存储产品“零的突破”。汽车智能驾舱实验室自主研制的“星辰一号”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填补7纳米车规级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国内空白,预计2025年底开始实车测试,2026年搭载上车。靶向小分子创新药实验室获批3个1类新药临床批件。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首批实验室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谋划新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实验室瞄准细分领域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所需,体系化开展“四类”技术攻关,同步开展成果中试熟化和应用场景落地,引领武汉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势见效。
二、关于发挥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产业发展作用
推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武创院成立29家专业研究所、54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个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集聚59个高层次人才团队。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期间,对武创院推动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会同武创院连续举办两届“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700个项目参赛,26个项目获奖,已有17个获奖项目在汉落地。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20余个细分领域,布局武汉汤逊湖光量子研究院等2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0余项,孵化企业1100余家,承担企业横向委托项目5700余项,项目总金额超14亿元。
下一步,我局将锚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目标,推动武创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支持武创院紧盯人才、项目、成果,构建多主体、全链条的工作体系,打造集供应链对接、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科技金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完善“市级统筹-落地区属地管理-依托单位支持建设”的联动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专有技术新、人才团队新、运行机制新、激励机制新的“4新特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备案市级概念验证中心32家,累计为近450个项目提供验证服务,为150余个项目提供总金额5500余万元资金支持。建设市级中试平台210家,实现对全市重点产业的全覆盖,对外提供服务超过1.4万次。建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组建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常态化开展技术经理人标准化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武汉、懂专业、懂市场、懂政策、懂金融”的技术经理人,全市通过培训的技术经理人达到2351人。开展转化线上线下对接。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打造技术聚集、成果转化、人才引流和资本聚合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入驻各类创新主体1.8万余家,发布成果和技术需求信息超过3.6万条,对接成功超过5000项。构建“1+15+60”科技网格体系,全市科技网格员达到464人。
下一步,我局将围绕量子科技、未来显示、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在先进半导体、深地深海深空、基因诊断等细分领域完善中试研发、工艺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建立全市技术经理人才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