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503号 提案的答复
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将“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扩面提质”列为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将《关于以“用”为导向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 加快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案》列为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1号议案。以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为基础,结合实际打造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挖掘企业创新需求,完善供需对接服务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一、构建供需对接机制,提升科创资源配置效率
(一)建立综合性科技成果和需求数据库。积极动员、上门走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在汉高校院所及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发动企业上平台提出需求,动员科研人员上平台发布科技成果、对接企业需求。科技创新供应链武汉节点现已征集科技成果6909项,采集企业技术、资金、人才、场景等创新需求26399条。
(二)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出台《武汉市企业科创数据交流共享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构建跨部门数据安全共享交换机制。科技创新供应链武汉节点通过互联共享方式汇集市经信、统计、市场监管部门专利、纳统、专精特精“小巨人”等政务数据6万多条,并与“汉融通”“汉企通”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企业、政策、金融产品等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
(三)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组建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机构,围绕重大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出“星辰一号”高阶自动驾驶芯片、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等一批阶段性重大创新成果。每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0项,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上“链”开店,提供概念验证、中试服务、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融合。印发《进一步支持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武创院累计建成31家专业研究所、5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四)引入AI大模型优化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供应链武汉节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平台效能,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加强本地化训练,优化智能AI问答“武晓创”,形成找成果、找需求、找政策等5+1智能对话场景,提升精准匹配推送能力。开发微信小程序,优化界面和操作流程,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
二、完善服务体系,增强科创供应链平台质效
(一)优化升级平台功能。科技创新供应链武汉节点建有成果广场、需求广场、人才广场、服务广场、政策通知等11个板块,完善线上服务体系,具备需求征集、项目申报、成果展示、资金对接等功能。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专区按照“找人才、找空间、找资金、找场景”一站式对接服务要求建设,已入驻首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截至目前,武汉节点共入驻企业1.9万多家、服务机构800余家,汇聚人才信息80余万条、专利信息5200余万条。
(二)完善线下科技网格服务体系。成立武汉武创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创通公司”)作为武汉节点运营主体,根据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将全市划分为15个片区、60个科技网格,明确15家首席服务机构,建立“1+15+60”科技网格体系。出台《2025年首席服务机构奖励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梯度奖励机制,激发科创服务机构活力。组织科技网格员深入企业挖掘创新需求,今年上半年,共采集各类创新需求7011条,促成供需对接1375项,组织“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43场,路演项目229个,促成签约项目64个。
(三)丰富科技服务机构配置。联动财政、司法、金融等部门,引导财务、法务、投资等科创服务机构上链集聚。截至今年6月30日,武汉节点已聚集创业孵化机构313家,资质申报服务机构70家、技术转移机构19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61家、会计师事务所44家、律师事务所35家、公证机构4家、国资投资平台19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四)打造高素质技术经理人队伍。出台《武汉市技术经理人及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技术经理人备案登记指南》,发布“武创通·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引导技术经理人开展成果转化。今年以来已举办5期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培训学员720人。与武汉市医学成果转化中心、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武汉人才创新创业中心挂牌共建3家技术经理人实践工作站,为技术经理人培养提供实践工作场景。
(五)推动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实施科技成果“优选计划”,建立高质量科技成果遴选指标体系,建成概念验证项目库、中试项目库和重点成果项目库,已登记高质量科技成果2133个,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推送成果576项,其中获服务机构重点跟踪成果89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今年新增概念验证中心16家、中试平台20家,总数分别达32家、210家,共开展概念验证项目95个,中试服务1.17万次,服务收入近13亿元。2025年上半年,通过武汉节点进行供需对接并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207项。
三、强化金融支撑,赋能科创供应链平台高质量发展
(一)抢抓战略机遇。申建金融支持核心自主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试验区,争取国家金融试点政策支持。出台《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把握国家鼓励银行、保险、央企等各类机构参与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政策机遇期,积极对接5家国有大行,与AIC签署目标规模650亿元的AIC股权投资基金合作协议,已推动成立4只基金,规模达36亿元,其中湖北长江千帆企航股权投资基金完成首单项目交割,芯擎科技获投资1亿元。
(二)推动政府基金管理改革。发挥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引导放大作用,打造科创类基金集群,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截至2024年底,市级累计出资55.55亿元,设立天使、人才、创投等各类基金72支,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489.51亿元,投资科创类项目1800个。江城基金“十亿百企创投计划”累计投资种子期、早中期项目26个,投资金额4.34亿元。投控集团设立10亿元创新创业基金,为科创供应链平台提供基金投资配套支持。
(三)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供给。以企业创新积分为基础,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引导银行根据企业知识价值评价结果为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截至今年7月2日,全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授信1346.70亿元,放款569.81亿元,服务企业5450家。市属法人银行与政府投资基金建立更加紧密的股贷合作关系,拓展“贷款+外部直投”“贷款+认股权证”业务。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工具,激励银行加大科技信贷投放。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中部中心、武汉人保发布全国首款“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
(四)强化基金业聚集区建设。东湖高新区、武昌区、汉阳区围绕科技金融常态化活动平台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股权投资机构聚集、股权投资氛围突出、股权投资业务活跃的特色发展区。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集聚政策资源、行业资源、产业资源等,构建全流程基金服务体系,中国经济信息社有限公司、交通银行等机构入驻基地,联合协会、产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服务力量,累计服务企业1500余家(次),挖掘企业金融需求681条,促成融资、上市辅导等合作167项。
四、加强政策支持保障,营造科创供应链发展良好生态
(一)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聚焦“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同向发力,出台《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为科创供应链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强化企业揭榜攻关政策支持,截至今年6月30日,企业在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发榜124项技术攻关需求,科研人员揭榜攻关34项,择优对其中6个项目补助资金107.5万元。启动技术交易首批“四个有奖”政策兑付,正在组织申报审核。支持场景应用,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累计发布应用场景需求186个,有29家企业签约提供场景解决方案,其中7个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方式获财政资金支持900万元。
(二)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明确我市18家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70%以上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给成果完成人(团队)。截至目前,18家试点单位共赋权415项职务科技成果,其中118项成果成功转化。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达1200万元。
(三)立足区域特色加强产教融合。武汉软件职业学院等高校主动对接科创园区及创新企业,建设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6个特色产业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集教学、培训、生产实践、服务于一体。“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构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企业、技工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今年1-4月,新增高技能人才4268人。
(四)打造“赛会展”品牌活动。举办2025年“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共征集448个项目参赛,经初筛、预赛、半决赛和落地论证,择优推荐57个项目参加国赛领域赛,其中21个项目进入领域赛决赛。开展2025年武汉市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举办科普系列活动247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充分吸纳您 的意见建议,加强创新资源数据汇聚,强化武汉节点功能迭代升级,提升智能服务能力,完善供需对接服务机制,提高供需对接成效,加强品牌策划宣传活动,扩大武汉节点知晓度和使用率,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生态,持续推进科创供应链平台扩面提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支撑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